文中采用“常绿阔叶林”的广义概念,系指分布在热带以外、由常绿阔叶乔木组成林冠的森林植被类型。台湾和中国大陆东南部是常绿阔叶林分布中心。根据群落外貌结构以及生境特征将台湾常绿阔叶林分为3个亚类:1)亚热带适雨常绿阔叶林,2)亚热带季节常绿阔叶林,3)山地常绿阔
在长白山北坡海拔700~2 600 m的坡面上,海拔每上升100 m设立一个样点,共计20个样点。调查每个样点中木本植物的生态重要值,并计测样点内包括气候、土壤、林冠郁闭度在内的13个环境因子。应用CANOCO3.12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典范对应分析(CCA),应用CANODRAW3.0作出了种类
以构件理论为基础,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技术,对新疆阜康荒漠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自然种群构件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植株冠幅是表征红砂生长情况的重要指标,随着红砂植株冠幅的增大,植株高度明显增加,而且植株冠幅与植株的一级分枝
利用4年(1999~2002年)的林冠穿透雾水观测资料,对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林冠穿透雾水进行了研究。全年林冠穿透雾水达(89.4±13.5) mm(平均值±标准差)(雾季和干热季共占85.9%±6.6%),为全年降水量(穿透雾水+雨水)的4.9%±1.7%。全年水平降水(穿透雾水+截留雾水)
采用径级标准木和维量分析方法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4块不同年龄林分的净初级生产量,结果表明:林分净初级生产量随林龄而增长,5年生林分为1 154.3 g·m-2·a-1,其分配为:净生长量占93.82%,花果量占1.20%,叶被采食量4.97%;10年生林分为1 348.5 g·m-2·a-1,净生长
基于生态过程模型——CASA模型,利用1982~1999年18年来8 km×8 km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和匹配的温度、降水、太阳辐射资料以及植被和土壤信息,对长江流域的植被NPP及其时空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 18年来,长江流域年均NPP总量为0.46Pg C·a-1,占全国总量的27.22
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是我国东北林区重要的工业用材树种,在东北林区广泛种植,因而其培育近来日益得到高度重视。在水曲柳的种植区域内,尽管林地内凋落物丰富,但该地区气温低,冬季长,氮素矿化速度低,氮素供给显得不足。本研究采用沙培的方式,在为幼苗提供完
基于中国东北样带2001年考察采集土样的实测数据及CO2浓度升高和干旱胁迫的模拟试验资料,分析了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样带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993,p<0.001)。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平均为(3.5
该实验采集若尔盖草本沼泽3种生境(洼地、草坪、微丘草地)中的4个层位(0~5、5~15、15~30、30~50 cm)的土壤样品,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测定潜在CH4氧化与生成,分析其分布特征。草坪泥炭层与矿质层分明,两层都表现出显著的CH4氧化能力,与高、低亲合力CH4 氧化菌跟随
1998年6月1日、7月2日、8月3日和9月1日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草甸草原CH4和N2O排放通量的昼夜观测表明,天然草原是N2O的源、CH4的汇,其排放和吸收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4次昼夜观测的结果还表明,草甸草原排放N2O和吸收CH4的能力具有强烈的季节变化规律
为了探讨浑善达克沙地5 000年以来的植被演化过程, 我们对内蒙古正蓝旗境内高西马格湖人工挖掘2.0 m深的剖面进行了较高时间分辨率的孢粉分析,并参考孢粉组合与植被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出: 该期的植被和气候演化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阶段 I(约5 010~4 040 aBP),孢粉组合
根据表土花粉分析和植被样方调查,燕山地区各植被带的表土孢粉组合在总体面貌上代表了植被组成,但孢粉组合不等于植被组成,而影响其差异的原因是孢粉保存、孢粉产量、外来孢粉和孢粉鉴定。表土花粉的代表性因种属不同而差异颇大,乔木植物花粉中松(Pinus)、桦(Betula)、胡桃
根据多年的研究资料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分布在天山西部山脉的地衣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布在该地区的地衣种类形成了6种群落:1) 土星猫耳衣(Leptogium saturninum)+矮石蕊(Cladonia humilis)+兰灰蜈蚣衣(Physcia caesia)群落;2)黑穗石蕊(Cladonia amaurocr
通过利用1992~1996年NOAA/AVHRR逐旬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和阜康气候、水文资料,分别对绿洲和荒漠进行了NDVI与气候、水文因子间的相关分析,得出了一些初步结论:绿洲与荒漠NDVI具有不同的季节变化规律;与绿洲NDVI相关显著的因子依次为气温、地下水位和降水,
通过对东莞、深圳、汕尾、香港等地的11个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危害并有田野菟丝子( Cuscuta campestris )生长的野外样地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薇甘菊的危害极其严重,对各样地的覆盖度高达75%~95%,样地共有111种植物,其中属于重度危害(III级)和极重度危害(IV级)
榆树(Ulmus pumila)疏林灌丛草原是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演替的顶极群落。但近年来,榆树数量减少、树龄老化严重。2001~2002年,在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集中分布地区,选取了轻度(LD)、中度(MD)和过度(HD)3个不同干扰强度的地点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了浑善达克沙地榆树数量
人们担心生物多样性的空前丧失会危及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因此有关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生产力这一古老命题的讨论成为当今生态学的热点议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David Tilman和Shahid Naeem为代表的生态学家利用大规模的受控实验,对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诸多方面进行
全球CO2浓度升高对植物的影响成为近代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豆科植物因其独特的固氮能力使其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从光合生理、固氮特性及碳、氮代谢等几个方面综述了CO2浓度升高对豆科植物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总结出如下结论:在高CO2浓度条件下,豆科植物的光合速率、根
林冠动态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由病虫害、林火等引起的林冠变化、由大风等灾害引起的林隙动态、以及树冠和林冠的正常变化等。遥感在林冠动态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已被广泛认知,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研究已积累了丰富经验。进行林冠动态研究所利用的遥感数据主要有Landsat TM卫
中国科学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国植物学会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华海外生态学者协会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鄂尔多斯草地生态站
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站
海北高寒草地生态站
阜康荒漠生态站
奈曼农田生态系统站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库/期刊检索
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
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
中国植物数据库
上海泽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